生物与医药硕士食品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30 22:35 点击: 字体大小:

类别(领域)代码:086003

编制单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

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 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2.专业素质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3.职业精神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食品工程领域工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遵守食品行业的特定职业操守,以严谨和负责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

(二)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掌握的知识

全日制食品工程硕士生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获本专业硕士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研究环节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1) 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参加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科研项目;(2)到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对于第 1 种情况,实行单导师制,导师由校内本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完成实践环节的实习后,学生需撰写工作总结作为专业实践报告。由导师审阅并给出实习情况鉴定和实习成绩评定,不通过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学位论文工作应与所参加的工程应用项目相结合。

对于第 2 种情况,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必须具有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即校内导师),负有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的主要责任,主要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另一位导师原则上要求来自研究生的实习单位(即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实践环节要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时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完成实践环节的实习后,由实习单位出具学生的实习情况鉴定, 学生需撰写和提交专业实践报告。专业实践报告主要介绍在企业的实习工作(技术开发、产品调试、市场调研、技术支持等)情况和工作总结。由培养单位组织专家对学生的实习鉴定和专业实践报告进行审阅并给出实习成绩评定,不通过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学位论文工作可与实践环节参与的工作相结合。

(四)获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基本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领域相关技术与方法的相关知识;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领域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政策需求,进一步获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

2.实践研究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包括实地调查、政策调研、政策分析等,将所学知识与及实践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以致用能力;同时,学位获得者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导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协调一定规模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

3.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当具备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淋雨内提出有研发价值的技术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可行的技术路线,最终能针对本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学术交流能力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用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项目可行性报告、调查报告、食品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报告和科技论文撰写中能进行条例清晰、内容规范的写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5.其他能力

本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学术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及向大众宣传普及;也能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五)学位论文要求

1.选题要求

本领域学位论文选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空、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 50 篇以上,外文文献 10 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篇幅在 5000 字以上。选题应具备应有的创新性,开题前对相关研究情况必须开展充分的调研,选题必须通过公开论证后才能开展论文研究,一般研究时间不能少于 1 年。发生特殊情况无法完成研究,需要重新选题时,必须重新开题论证。

2.学位论文形式与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或导师从事的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领域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 (或引言)、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等。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

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数据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领域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

论文写作格式要规范,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使用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及领域统一的学术用语。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3.学术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 2 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本领域

3人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论文评阅。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 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答辩申请。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 5 人,校外专家不少于 1 人。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

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研究结论应该对领域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领域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领域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领域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六)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应符合上述条例结构规范的同时,达到以下所有条件的要求,可申请硕士学位并获得毕业证书。

1)按照培养方案修完规定的课程及其他全部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以湖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其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 1 篇。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应为已正式出版(含在线发表)。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学位论文工作应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深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学位论文的正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方 法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特的、切合实际的新见解。

3)学位论文通过专家评审并符合学术道德规范;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 3 名或 5 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且必须有 1-2 名来自生产一线的专家。

编写成员:

石星波、蒋立文、吴卫国、刘素纯、夏菠。